绵阳师范学院有哪些知名专家或学科带头人
绵阳师范学院作为川西北地区教育领域的核心力量,其师资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家与学科带头人。他们不仅在各自研究领域深耕多年,更以创新成果推动着学科发展,为区域教育生态与产业升级注入动能。这支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团队,构成了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教育创新引领者
在教育学研究领域,文学与历史学院教授李华荣的贡献尤为突出。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开拓者,其主持的"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突破传统培训框架,构建起"校地协同+数字赋能"的新型培养体系。该项目成果被教育部纳入《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典型案例库,在四川、云南等地37个区县推广实施,累计培训乡村教师2.1万人次。其团队研发的"三维梯度评价模型"有效破解了教师发展评价标准化难题,相关论文被《教育研究》作为年度重点成果刊载。
心理学专家张明教授领衔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研究则开创了新的学术范式。通过建立覆盖川西北12万青少年的动态数据库,研究团队揭示了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地域特征。其开发的"五维干预方案"在汶川地震灾后心理重建中发挥关键作用,相关成果被纳入国家卫健委《心理危机干预指南》。张明团队与哈佛大学合作开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更在国际权威期刊《发展心理学》发表系列论文,为全球灾害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中国样本。
自然科学探索者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王建国的研究团队在功能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难题,团队创新性地设计出三维多孔碳/二硫化钼异质结构材料,将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800次以上。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的研究,已与宁德时代建立联合实验室,相关技术进入中试阶段。其团队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的论文被引量突破300次,成为该领域年度高被引文献。
生态学专家陈红梅教授带领的"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组,经过12年持续观测,建立起我国首个山地生态系统碳汇动态模型。通过对大熊猫栖息地植被群落的系统研究,团队提出"生态廊道优化配置方案",被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其主导的"生态修复与社区发展协同模式"在平武县试点期间,既实现受损林地恢复率达92%,又带动当地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相关经验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作为典型案例展示。
人文社科深耕者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民俗学专家赵刚教授的工作具有开创意义。其对羌族释比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的空白,更推动"羌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团队建立的"释比文化数字档案库"收录珍贵影音资料1200余小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定为专业研究数据库。赵刚提出的"文化基因解码理论"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新范式,相关论述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区域经济学带头人刘伟教授主导的"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研究",构建起包含68项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分析两地12个重点产业的互补性特征,研究团队提出的"梯度转移-错位发展"策略被四川省发改委采纳,助推绵阳科技城与重庆两江新区建立产业链协作机制。其撰写的《双城记:成渝产业协同发展路径》专著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书中提出的"飞地经济2.0模式"正在遂宁、内江等地开展试点。
应用技术推动者
智能制造专家团队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由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周强领衔研发的"柔性装配机器人系统",攻克了精密零部件装配的视觉定位难题,定位精度达到0.02毫米。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长虹智能制造生产线,使空调压缩机装配效率提升40%。团队与德国库卡公司合作制定的《工业机器人装配精度检测标准》,成为行业首个中德联合技术规范。
农业物联网专家团队开发的"智慧灌溉系统"在川北旱区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通过集成土壤墒情监测与气象预测算法,系统实现灌溉用水量减少30%的同时保证作物增产15%。这项获得6项国家专利的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数字农业技术推广目录",相关成果在《农业工程学报》发表后,引发以色列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