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理新冠阳性患者的衣物和餐具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居家隔离患者的日常用品处理成为切断传播链的关键环节。衣物和餐具作为病毒附着的高风险载体,其科学处理直接影响家庭内部交叉感染防控效果。美国疾控中心2022年研究报告指出,新冠病毒在棉质织物表面可存活48小时,不锈钢餐具表面存活时间长达72小时,这为家庭防疫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
分类处理原则
衣物与餐具在消毒处理中存在本质差异。棉质、化纤等织物材料建议采用浸泡消毒法,需注意深色衣物与浅色衣物的分类处理,避免消毒剂造成褪色或纤维损伤。有研究显示,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可有效灭活织物表面病毒。
餐具消毒需考虑材质耐受性。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1年实验表明,陶瓷、玻璃餐具适用高温消毒,而竹木制品建议采用紫外线照射法。金属餐具需注意氯制剂可能引发的腐蚀问题,推荐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
高温消毒核心作用
蒸汽熨烫被证实为织物消毒的有效手段。英国《柳叶刀》杂志刊载的临床数据显示,持续3分钟100℃以上蒸汽处理可完全灭活冠状病毒。操作时需注意将衣物平铺熨烫,确保每个部位受热均匀,尤其注意衣领、袖口等易污染区域。
煮沸消毒对餐具灭菌具有不可替代性。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建议,耐高温餐具应完全浸没于沸水中,维持15分钟以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塑料制品不适用此方法,其材质在高温下可能释放有害物质。
化学消毒剂选择
含氯消毒剂在织物处理中具有广泛应用。中国疾控中心指导方案强调,84消毒液需按1:100比例稀释后使用,消毒后必须用清水漂洗两次以上。对于婴幼儿衣物,建议改用季铵盐类消毒剂,避免残留刺激皮肤。
酒精类制剂更适合精密餐具消毒。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实验证实,75%乙醇溶液对金属器皿表面病毒灭活率可达99.97%。但需注意酒精的易燃特性,消毒后餐具应自然晾干而非烘干。
个人防护规范
处理污染物时需建立双重防护机制。新加坡国立医院感染控制指南要求操作者必须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及乳胶手套,接触污染物后立即进行手部消毒。处理过程中应避免抖动衣物产生气溶胶,建议在通风良好的独立空间操作。
污染物存放需建立隔离缓冲区。韩国防疫当局建议设置专用污物收集袋,采用双层包装并标注明显标识。已消毒物品应与待处理物品分区域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特殊场景应对
共用卫生间家庭需建立消毒流程。香港大学医学院建议,患者使用后的洗衣机应空转高温程序消毒,洗衣液添加口需用酒精棉片擦拭。对于无法高温处理的贵重衣物,可选用臭氧消毒柜进行封闭处理。
餐具干燥环节不可忽视。台湾省卫生研究院监测发现,潮湿环境可使病毒存活时间延长40%。消毒后的餐具应置于专用沥水架,保持通风干燥状态,避免使用重复擦拭的抹布。
上一篇:如何安全清理罗技无线键盘表面的灰尘和污渍 下一篇:如何定期清理微博登录设备记录